写在前面

本文需要读者熟悉 Ethernet(以太网)的基本原理和 Linux 系统的基本网络命令,以及 TCP/IP 协议族并了解传统的网络模型和协议包的流转原理。文中涉及到 Linux 内核的具体实现时,均以内核 v4.19.215 版本为准。

内核网络包接收流程

从网卡到内核协议栈

Read More

写在前面

本文主要分析 Linux 系统内存统计的一些指标以及进程角度内存使用监控的一些方法。

开始阅读这篇文章前,请先简单阅读下面的几篇文章。

想必这几篇文章过后,基本概念就不需要再赘述了。所以下文直接就找一台 Intel x86_64 架构下安装了 64bit Linux 系统的服务器作为例进行相关的实验和结果分析。Linux 的内存管理从物理内存管理到虚拟内存管理涉及的概念和统计项实在太多,本文从实用和系统运维的角度出发,只列举一些最实用的统计。

Read More

写在前面

在开始正式的讨论前,我先抛出几个问题:

  • 谈到磁盘时,常说的HDD磁盘和SSD磁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些差异会影响我们的系统设计吗?

  • 单线程写文件有点慢,那多开几个线程一起写是不是可以加速呢?

  • write(2)函数成功返回了,数据就已经成功写入磁盘了吗?此时设备断电会有影响吗?会丢失数据吗?

  • write(2)调用是原子的吗?多线程写文件是否要对文件加锁?有没有例外,比如O_APPEND方式?

  • 坊间传闻,mmap(2)的方式读文件比传统的方式要快,因为少一次拷贝。真是这样吗?为什么少一次拷贝?

如果你觉得这些问题都很简单,都能很明确的回答上来。那么很遗憾这篇文章不是为你准备的,你可以关掉网页去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如果你觉得无法明确的回答这些问题,那么就耐心地读完这篇文章,相信不会浪费你的时间。受限于个人时间和文章篇幅,部分议题如果我不能给出更好的解释或者已有专业和严谨的资料,就只会给出相关的参考文献的链接,请读者自行参阅。

言归正传,我们的讨论从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开始。

Read More

突然想聊聊这个话题,是因为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多次出现在了我的Timeline里:请问,多个线程可以读一个变量,只有一个线程可以对这个变量进行写,到底要不要加锁?可惜的是很多高票答案语焉不详,甚至有所错漏。所以我想在这篇文章里斗胆聊聊这个水挺深的问题。受限于个人水平,文章若有错漏,还望读者不吝赐教

首先约定,由于CPU的架构和设计浩如烟海,本文站在工程师的角度,只谈IA32/AMD64(x86-64)架构,不讨论其他架构的细节和差异。并且文章中主要引用Intel的文档予以佐证,不关注AMD在实现细节上的差异。

众所周知,当一个执行中的程序的数据被多个执行流并发访问的时候,就会涉及到同步(Synchronization)的问题。同步的目的是保证不同执行流对共享数据并发操作的一致性。早在单核时代,使用锁或者原子变量就很容易达成这一目的。甚至因为CPU的一些访存特性,对某些内存对齐数据的读或写也具有原子的特性。

比如,在《Intel® 64 and IA-32 Architectures Software Developer’s Manual》的第三卷System Programming Guide的Chapter 8 Multiple-Processor Management里,就给出了这样的说明:

Read More